但鋼鐵業延續多年的鐵礦石長協制的破產改變了國內鋼鐵企業的競爭格局。其他鋼企恰獲得縮小甚至趕超寶鋼龍頭地位的絕好時機。在去除鐵礦石桎梏后,提供給所有鋼鐵企業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空間,最終勝出者是能夠率先擴大規模的企業。
所謂“長協礦”是指鋼鐵企業與鐵礦石供應商簽訂的長期鐵礦石供應協議,由各國市場份額最大的鋼鐵企業代表本國鋼鐵企業與鐵礦石供應商一年一簽。近些年長協礦價格低于現貨市場價格,很多企業想方設法獲得更大“長協礦”份額。寶鋼集團由于擁有最大“長協礦”份額,鐵礦石成本遠低于其它通過現貨市場購買鐵礦石的企業,在競爭激烈的鋼鐵業,這成為其重組其它鋼鐵企業的有力砝碼。
港口模式遭遇產能調控目前最大的港口鋼鐵基地分別是寶鋼湛江港項目和武鋼防城港項目,設計的產能都在2000萬噸左右。
但事實上,這兩個項目均未獲得國家發改委頒發項目建設批文,業界俗稱“準生證”。
國務院對于批準新增產能相當謹慎,發改委制定的鋼鐵業新增產能鐵律是:新增產能必須在“淘汰落后產能”的情況下方能獲批。
目前按照發改委要求,400立方米高爐均被列入淘汰鋼鐵企業名單,全行業總產能的20%基本都被列入名單。
這些產能分散在全國各地,或因為擁有礦石資源、或源于接近需求地,都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間,被很多地方政府視作一個重要行業。
發改委最初對待落后產能采用強硬手段,直接勒令地方政府年初制定淘汰目標,年底驗收淘汰成果。
但在實行一段時間后,效果并不好,年年都說淘汰成果顯著,但落后產能依然大量存在。
無奈,發改委默許了一種替代方案:讓龍頭企業出面,以在地方新建一個先進產能的方式,淘汰當地的落后產能。
這種模式下出現的項目包括寶鋼湛江港項目和武鋼防城港項目,但寶鋼湛江港項目由于和廣州市政府就重組廣州鋼鐵集團價格問題,遲遲未達成共識。
地方政府非常清楚龍頭鋼鐵企業的算盤:收購地方性小鋼鐵企業并非看中其資產質量,重要是把該部分產能淘汰,以達到新增產能必須在“淘汰落后產能”的發改委要求,也是獲得準生證最核心和難度最大的條件。
既然新增產能的“七寸”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地方政府當然希望龍頭企業能夠給出一個較高的對價。
但寶鋼集團等龍頭企業雖知道地方政府在整個事情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其認為地方性鋼鐵企業本身的盈利模式注定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出高價是無法接受的。
這樣的博弈結果是落后產能沒有淘汰,新增產能進度受到嚴重影響。
以寶鋼湛江港項目為例,2008年3月獲得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同意湛江鋼鐵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的批文,近3年的時間過去,準生證尚未拿到。這就使得寶鋼集團在這個投資數千億元的大項目上變得行動遲緩、謹小慎微。
寶鋼集團是最早踐行港口性鋼鐵企業的,這種類型最大的優勢是降低運輸成本,流程加快。
港口性鋼企選擇在擁有深港資源的區域,從巴西、歐洲等鐵礦石主產區通過海運運輸,鋼企多在臨近港口建設高爐,將進口鐵礦石直接冶煉出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