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鋼研”)傳來喜訊:在科技部973項目的支持下,中國鋼研與太原鋼鐵公司合作,率先在國際上研制出第三代汽車鋼熱軋板卷和冷軋板。這一成果從根本上開始改變我國長期以來跟蹤學習國外汽車鋼技術的局面,為我國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提供了技術支撐。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目前有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3個國家級中心和實驗室,承擔了冶金行業85%以上的新材料研制任務。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73億元。這些都是科研院所轉制帶給我們的新變化。” 中國鋼研副總經理田志凌告訴記者。
走新路
以科研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
“轉制初期,好多人都想不通。”田志凌回憶說。1999年7月1日,原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和全國1300多家科研院所一起轉為企業或進入企業,在鋼鐵研究總院,許多習慣搞科研的技術人員當時都難以接受。
成立于1952年的鋼鐵研究總院是我國鋼鐵行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府。如今,突然要從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從國家撥付科研經費轉為自己從市場上爭取經費,最重要的社會保障也要由事業單位向企業化、社會化轉變,今后的日子可怎么過啊?
對此,院領導班子及時統一思想,采取政策報告會、動員會等各種形式,幫助科技人員和干部職工逐步轉變觀念。
轉制后院領導班子抓的第一件事,是重新定位發展方針和戰略目標。新的發展方針是:以效益為中心、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基礎,突出“專、精、特、新”,實現產業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管理科學化,品牌國際化,創建一流科技企業集團。
緊接著,對原有科研體系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將原有22個研究室調整為“五所五中心”。同時對職能部門和支撐體系進行改革和優化,將原23個部門調整為10個,將原有的253名機關管理人員減少到126人,將原有后勤服務系統整合為綜合服務經營實體,向市場化、社會化過渡邁出關鍵一步。
為大力發展產業,院領導班子決定著手組建安泰科技(000969,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請正在劍橋大學作訪問教授的才讓回國擔任第一任總裁。2000年5月,安泰科技成功發行上市,募集資金8.988億元。此后,又陸續組建了鋼研高納(300034,股吧)等為主的新材料產業集團,成立了以金自天正、新冶集團等為主的冶金工藝工程技術研發轉化和工程承包產業集團,以北京納克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冶金分析測試技術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群。
2006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和國資委批準,原鋼鐵研究總院與冶金自動化研究設計院聯合重組,中國鋼研應運而生,成為我國冶金行業最大的中央直屬科技型企業。
抓創新
已擁有5000余項科研成果
創新是為了發展,發展離不開創新。在大力開拓市場的同時,中國鋼研始終不忘為鋼鐵產業提供科技支撐的歷史使命,咬定創新不放松。
堅持重大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高、精、尖”新材料技術,滿足國防軍工及尖端技術需求,承擔并完成了國家重點工程用金屬材料以及航空、航天、兵器、艦船等重點武器型號配套材料的研制任務,累計為高新工程提供產品近30萬件、6000余噸的先進金屬新材料。
加大應用基礎研究,促進鋼鐵行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從工程哲學的高度提出并積極推進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的研究工作,“新一代鋼鐵材料重大基礎研究”超細晶鋼強韌理論研究獲得突破,使常用的低碳鋼、低合金鋼及合金結構鋼的強度提高一倍左右。
經過10年改革,中國鋼研發生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中國鋼研目前擁有5000余項科研成果,包括國家級獎勵29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35項,授權專利783項。2010年,全院科研經費和銷售收入分別是2001年的8倍和8.7倍,綜合實力得到明顯提高。
國際影響日益擴大。與美國合作研究濺渣護爐技術,并在國內40多家鋼廠推廣應用。開展中日政府專項技術合作,開發適宜我國鋼鐵企業的高效潔凈燃燒和煙氣污染綜合治理先進技術。作為國家冶金分析測試技術的權威機構,與30多個國家實現了金屬材料化學分析數據的有效互認,在國際實驗室能力對比中多次名列第一。